hi,欢迎访问本站!
当前位置: 首页学习笔记正文

从项目管理角度看马谡失街亭

用户投稿 学习笔记 159阅读

一说到街亭,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诸葛亮识人不明,马谡纸上谈兵,贪功冒进,自作主张上山想居高临下,结果水源切断被张郃击败,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但是读了三国演义后,很多人一定会有这么几个问题:

为什么不派魏延赵云去街亭?马岱也行啊。诸葛亮的主力在哪里,为什么不集合部队正面刚张郃夺回街亭?如果马谡听诸葛亮的话“当道扎营”能守住街亭吗?三国时期被教做人的名将多了,为什么马谡被咔嚓?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从项目管理的角度来分析街亭战败的根本原因,探讨诸葛亮,马谡各自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一谈到北伐的目的,熟读三国的同学肯定张口就是这四个字:克复中原。既然要克复中原,为什么不直接攻击长安,而是要从陇右兜个大圈子呢?原因很简单,绝对实力的差距。如果战场在长安,魏国的战线更短,并且因为国力更强,可以毫无压力的跟蜀国打消耗战。而蜀国资源有限,补给线更长,长期对峙必输无疑。除非位面之子刘秀附体,天降陨石...所以对于蜀国来说,北伐必须要占据一个有利的前进基地。从这个角度看,陇右是个很好的选择,占据陇右,攻击长安的补给线大大缩短,可以通过战术上的胜利不断挤压魏国的防线,逐步进行蚕食;同时还可以切断凉州和魏国本土的联系,利用马超家族的声望,争取凉州的支持,获得稳定的战马来源,加强军队建设,顺便削弱魏国的战争潜力。出征陇右除了战略上的考虑,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魏国在边境上的统治并不稳定,不少人还是奉蜀汉为正统,随时准备带路。而且事实也证明如此,南安、天水和安定很快投降。

好了,在做了上面的铺垫后,我们可以逐一分析回答之前的疑问。

诸葛亮做为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初期进展顺利后,对项目进度过于乐观,对潜在的风险没有足够的重视。首先回答诸葛亮的主力在哪里?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唱了空城计,史书里记载不一,但是比较确定的结论是马谡出发时,诸葛亮的主力并未完成集结。陇右五郡里的上卦和祁山还在抵抗,郭淮是个难缠的对手。之前望风而降的三个郡依然有着有组织的抵抗,陇西和凉州的魏国军队也集结起来反击。由于魏明帝曹睿第一时间从洛阳赶到长安进行指挥,中央军迅速集结,由张郃指挥增援陇右,一旦援军进入战场,靠着后续人力和物资的巨大优势,魏国将毫无悬念取得最后的胜利。内线敌人没有肃清还带来另外一个阴影,蜀军的退路和后勤补给节点随时可能被切断。诸葛亮也注意到了这点,派高翔驻守列柳城保障安全,但是多次分兵后,每个方向上兵力都捉襟见肘却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显然关键时间节点都没有达成目标,而项目的deadline没有发生变化,旧的需求开始变更,新需求不断增加。但此时自信心爆棚的诸葛亮依然觉得可以凭借自己高超的微操技术,完成两个艰巨的战略目标:1)堵住张郃的援军,阻止建立与陇右的联系;2)肃清内线魏国的军队,然后与张郃主力决战。想法很好,但是项目团队资源有限,每一个节点都必须准时完成任务,不容许一点失误。不幸的是,团队的资源不足以支持野心。不管是空城计还是真实历史记载,都说明一个问题,蜀军的主力并没有完成集结增援马谡,而是耗在内线的多个方向上,解决不了对手,同时又无法快速撤出战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也经常出现这种情况,一个看着不难的模块,一些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bug反复出现,导致资源无法释放。这些问题可能只需要多投入一点点资源就可以解决,但是项目全线吃紧,每个模块都差一点点,结果就不是差一点点了。

其实从史书看诸葛亮的带兵经历,不管是平定荆州,攻略益州还是降伏南蛮,基本没有打过逆风仗。一方面靠兵力优势碾压,同时辅以政治共识,没有遇到过战场做生死存亡选择的黑暗时刻。所以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做几个顺风顺水的大项目,不代表就能顺利承担那种需求特别复杂多变,进度非常紧迫的高难度项目。所以之后几次北伐诸葛亮就谨慎很多,虽然第四次北伐为逼迫司马懿正面决战,连续风骚走位,但那也建立在绝对战场控制力的基础上。

在项目人选上诸葛亮任人唯亲,乐观的估计了项目前景之后,人选安排成了一个政治问题。除了军事上的收益,还必须保证政治收益的最大化。对于蜀国来说,政治上有几大派系,中原派(最早跟着刘备创业的老兄弟),荆州派(以诸葛亮为代表),益州派(原四川地方势力,以李严为代表)。中原派和荆州派因为长期合作,已经比较好的融合了。所以这次无风险的收益诸葛亮必须考虑荆州派的人选。马良做为荆州派的接班人,是刘备和诸葛亮一致看好的,但不幸的是,马良在夷陵之战阵亡了,除马良外,还损失了大批荆州派的重要人物。马良的亲弟弟,日常工作表现优异,荆州派的中青年精英代表,丞相事业的接班人,马谡同学自然成为了最佳人选。虽然有刘备警告“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但是在当时诸葛亮看来,这是个走流程的任务,谁去都一样。

同样做为荆州派的核心骨干,刘备火箭提拔的魏延,在政治上不是一个合格的人选。从绩效角度看魏延是个超级明星员工,但是人际关系差到极点,与所有同事都有矛盾。从诸葛亮的角度出发,魏延不仅管理成本极高,而且政治大局观为零,脑子里只有打打打。去街亭没打赢还能收敛一下,要是打赢了,以后还怎么管理?打输?至少B乎众网友们觉得魏延同学不会输。史料也支持这个观点,第四次北伐的卤城之战,武侯与宣王唯一一次正面硬刚,魏延做为战场总指挥(配合魏延的是前面提到驻守列柳城的高翔和国舅爷吴懿)把魏国众将领按在地上反复摩擦。关于赵云,这时他根本不在诸葛亮身边。当时他的任务是和邓芝一起,带领一支部队,由斜谷道进军占据箕谷,作出直逼长安的势态吸引魏国主力,结果引来了大都督曹真,被击败后退回汉中。另外年纪也大了,不符合干部选用标准。至于其它候选人,一句话就可以否定:无法政治收益最大化。

下面谈谈马谡的问题。在街亭之前,马谡的履历可谓非常光鲜。985名校出身富N代,先从领导秘书起步(以荆州从事身份跟刘备入川),又有地方工作经验(绵竹县令、成都县令),特别是边远地区一把手工作经验(越嶲太守,在今天的四川西康地区)。加入军队后参加降伏南蛮的战争,做为参谋人员不仅帮助制定了军事方案,还确定了政治攻势为主的指导思想。关键和领导还特别谈得来,三观高度一致,经常侃大山一聊一个通宵。这样的干部,又能干又会吹,不重用没有天理啊!有人说纸上谈兵,其实纸上谈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制定战斗计划,行军方案,到日常吃喝拉撒后勤调度,没有一件是省心的。做为诸葛亮诸葛亮总参谋部的核心人员,马谡的表现是非常出色的,可以称得上知兵。但是马谡和赵括有着同样的问题,没有独立带兵经验,第一次出新手村就遇上魔王级boss,赵括遇到了白起,马谡遇到了张郃。参谋人员心思缜密,但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决策经验。真实战场与我们玩RTS不同,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命令并不是总能传达到位,传达到位也不能保证执行到位。做为参谋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而不是自己做决策,这方面马谡是缺乏锻炼的,而天生的名将如项羽,韩信,李世民,他们与生俱来就拥有这种能力。同时做为参谋军官,马谡和一线将领的关系并不亲密,在他们看来,马谡只是领导身边一个特别能忽悠的高富帅,打胜仗的核心还是丞相指挥得好。

在那个时代,丞相也没法组织大家去读《历史的天空》,每个将军把最有战斗力的部队都看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别人无法直接命令指挥。做为参谋军官的马谡,自己没有一支亲手调教的可靠队伍。做为空降领导,在下面的副将面前没有绝对的权威,也没有同生共死的默契,那么在逆境下,指挥效率打折再打折是注定的。试想一个空降领导去接手一个项目,下面各组长都抱着怀疑的态度,一线工程师只听组长的直接指挥。如果项目进展顺利,大家各行其是还好。但是项目进展不顺,那场面可以想象。其实诸葛亮也想到了这点,给他配了一个经验丰富,大局观好,讲团结协作的副将王平。但是王平的角色定位就是副将,史书记载的副将还有其它三位,而且因为身份的原因(汉中之战投降蜀国),王平并没有大的野心,不会抢主角的戏。所以当他以丰富的战场经验闻出危险的味道后,并没有挺身而出,劝诫失败就默默退到幕后,最后收拾残局尽量减少损失。

再回到诸葛亮这里,为什么选择街亭做为阻击张郃的战场?看《三国志 - 诸葛亮传》原文: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三国志 - 张郃传》则记录:拒亮将马谡于街亭。从这些文字看不出街亭是诸葛亮主动选择的战场,街亭之战更像是一场遭遇战。有多位网友亲赴当地考察,并参考史书记录,判断预设战场应该是在陇坻。因为那里地形狭窄,魏国的优势兵力无法展开,正面交锋无法以多打少。但是由于诸葛亮对魏国反应的误判,张郃来早了。菜还没端上桌,客人先来了。后人根据史书记载总以为是马谡轻敌上山导致战败,其实上山并不是一个错误的选择。首先街亭地形开阔,蜀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不占优势。除了王平的无当飞军一千多人是主力野战部队,因为兵力紧张,其它几个副将的部队临时补充了大量当地新兵,总兵力估计在五到八千之间。而对手张郃带领的却是人数占优,训练有素的魏国中央军,先锋部队的兵力在蜀军的一点五到两倍左右。野战基本没有赢的可能,魏延来能翻盘的前提是要带上自己的基干部队。那么按史书中说的“当道扎营”呢?也没可能,魏军来得太快,那个年代没有蓝翔技校也没有挖掘机,至少得早个三五天开始施工,不然来不及,而且先锋部队肯定轻装上阵,没带那么多工具和器材。如果真早个三五天,去陇坻堵口子刚正面不比埋头挖土香吗(温泉关斯巴达300光猪刚波斯十万大军的原因就是路窄,单次战斗对手没有兵力优势,历史上这样的战例比比皆是。)?上山后占据有力地形,既方便监视魏军动向,又随时可以居高临下偷鸡摸一把,拖到蜀军主力赶到赢面还是很大的。所以说上山是马谡根据当前实力评估后做出的还算正确的选择。此时空降领导对局面评估是正确的,对团队实力和任务艰巨性的认识还是到位的。但是局面变化的迅速,团队执行力的折扣和大项目组的挫折却是无法预计的。

做为战场老油条张郃肯定第一时间看穿了马谡的意图,拖!做为真纸上谈兵的后人,大家普遍有种上帝视角的幻觉,觉得自己去肯定能做得更好。马谡不会不知道水源的重要性。如果山上有水,水往低处流,张郃在山下是断不了水源的。如果水源在山下,就算马谡要上山副将们肯定也是拦着不让,这是直接送死啊。都不敢正面刚了,在山下能守住水源这是梁静茹给的勇气吗?考虑到马谡上山得花时间,部队展开部署还要花时间,张郃肯定第一时间就展开了高地争夺战。看抗战记录,老鬼子遇到伏击的第一反应就是抢制高点。关家垴打得艰苦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拼命打下来的制高点没有迅速巩固,日军一轮反击就又抢回去了。运气站在了强者这边,马谡在山上的水源丢了。《三国志-王平传》里这么记载: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说明水源丢了之后马谡开始慌了,手足无措。而且这段记载说明王平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里记载的那样分兵驻扎山下,不然在山下打电话给领导提意见吗?以当时蜀国将领的能力和经历看,除了魏延,大多数人看到张郃都会怂,上山的决定几个副将估计都是支持的。马谡在给领导出方案的时候,ABCD1234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要他自己下决心的时候就开始犹豫了。虽然能看出张郃抢占水源以后的企图,应对方案要么围绕水源直接展开决战,要么祈祷主力尽快赶到。但是自己态度不坚决,反击几次都没有结果,下面的将领不愿意再投入部队送死,毕竟枪杆子就是命根子。这时的马谡就像《三毛从军记》里的师长,只能一拍桌子:再议!

就在马谡再议的时间里,张郃迅速巩固了阵地,利用优势兵力开始以逸待劳。因为这里地形开阔,上山的马谡已经被压制,后续源源不断的援兵还在路上,就算诸葛亮带主力来决战,早晚一人一口唾沫淹死他。打仗死守并不是守死,比如上甘岭虽然坑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每天晚上志愿军都从坑道出来反击,控制山棱线,不然敌人控制棱线后坑道就是坟墓。远的如赵括同学,被围后不断组织反击,迫使秦王在河东地区总动员才勉强惨胜。而此时的马谡因为水源丢失,街亭变成了孟良崮。阵地不断被压缩,但是却下不了一把梭的决心,士气和部队情绪也在迅速失控。因为是临时组的野队,马谡的命令也无法得到坚决的执行,所有人都不想自己去送死。而丞相的主力却一直了无音讯。最终因为缺水和士气低落部队崩盘了,这时即使想梭哈与张郃决战也无法组织。领导自己缺乏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思路又不断反复,尝试遇到一点挫折就浅尝即止,士气不断流失,而外部没有任何支持提供,那么失败就是注定的了。

在马谡丢了街亭以后,诸葛亮还收到了一个更坏的消息,列柳城的高翔被郭淮击败,这时整个蜀军有被包围吃掉的危险。历史上司马懿并没有掺和第一次北伐,空城计是不存在的。但此时诸葛亮的确是没有任何机动兵力可以抽调,所以赶紧收拢部队跑路。虽然项目失败,止损必须坚决。再打下去就像一个项目费用严重超支,士气低落,人员流失,甲方需求变更源源不断,这时不认亏跑路,再做下去就是要把整个公司拖下水。

最后讲讲马谡为什么必须死。不管是演艺还是三国志,一个名将被另一个名将教做人的场景比比皆是,但是因为战败被处死的还真是找不到几例。比如列柳城高翔战败造成的危害是全军覆没级别的,比街亭大一个数量级;赵云也战败了,还放火烧了栈道,导致第二次北伐出击线路被对手预判。高翔的处罚没有记载,而且后来还是得到重用,赵云的处罚也基本是意思意思。马谡的关键在于他丢下部队一个人跑路了,先躲到好基友向朗那里(结果向朗被处分坐了二十年冷板凳),等风头过了才出来自首。《三国志 - 诸葛亮传》记载:谡违亮节度 ,举动失宜,大为张邰所破。当时没有无线电,诸葛亮肯定不能像委员长一样指挥:弓箭手阵地往前移动二十步。“谡违亮节度”应该是指马谡违反诸葛亮指挥军队的基本要求,部队不仅被打得不成建制,而且一个人偷偷跑路,性质特别恶劣!对比王平,虽然战败但是部队牢牢控制有序撤退,还不断收拢残兵败将,最大限度减少损失。所以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当时一起处死的还有副将李盛,张休,另外一个副将黄袭被撤职查办。王平则被树立为正面典型,未来成为蜀军高层,负责整个汉中地区的防务。项目失败,该处分的必须处分,但是还是要挖掘亮点,鼓舞士气,面对未来让大家觉得充满希望。

所以总结一下整个案例,项目大佬诸葛亮开局手顺后盲目乐观,在项目进度受阻,需求变更且新需求开始涌入时,依然拉长战线,企图毕其功于一役。秘书马谡同志第一次独当一面,从幕后站到前台,虽然知识丰富,但是被团队架空,决心不坚定,没有完成目标还不打招呼偷偷跑路。大佬痛定思痛,果断止损,重赏重罚,总结经验,从头来过。做为管理人员,特别是空降管理人员,决策不要反复变化犹豫。如果不是牛B到你不行就下课我自己上,那么就只有两条路可以选:要么一条道走到黑靠着上级授权压死下面赌一个方向,要么看下面谁有能耐全面放权委托,群策群力,自己负责敲章打气背锅。总之,不管选哪条道,决心一定要坚定,一旦怂了下级就不再信任和服从。

标签:
声明:无特别说明,转载请标明本文来源!
发布评论
正文 取消